新闻详情

NEWS

新闻舆论工作要过好互联网这一关
2017年02月19日 00:13:0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再次深入学习,对这句话很有感触。习近平总书记对网上舆论工作一直非常重视。从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到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再到2016年2月19日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可以说,网络舆论工作一直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什么说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关?我们如何过好互联网这一关?在此谈几点思考。

    一、为什么说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关?

    第一,我国网民规模呈持续增长趋势。众所周知,网络是新兴产物,由于其具有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特点,易于为年轻人所接受。近年来,我国网络发展迅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其中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一个国家的发展,年轻一代是关键。如何有效影响年轻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平台,可以说是最佳方法。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成为大家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这两年移动互联网是以“黑马”之势,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急先锋。2016年,人均使用1到2个新闻客户端已成为常态……我们必须正视并重视这一庞大的网民规模。

    第二,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当下,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快速演进、新应用层出不穷、新业态蓬勃发展,参与人群更多,波及范围更广,影响程度更深。显然,互联网已成为我国网络治理乃至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引导得当,我们不仅能迅速抢占技术革命的制高点,还将盘活整个社会的资源和活力,为国家发展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引导不当,我们错失的就不仅仅是信息领域的技术优势,更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创造的历史性机遇,是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生活新空间、拓展国家治理新领域的契机。可以说,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占领不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就站不稳新闻舆论工作的新高地,就掌握不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涉深水者得蛟龙。只有正确认识互联网,善于利用互联网,才能让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正能量”。

    第三,互联网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舆论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媒体、各种终端不仅进行着新闻资讯的竞争,更有观点的交锋、价值观的较量。互联网以其共时性、共享性,构成复杂多变的舆论场。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再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第四,网络安全关系国家安全。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网络空间成为一个国家的主权空间。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制定了网络空间战略及相关政策。在这种形势下,网络空间是一个国家主权的构成部分,侵犯一个国家的网络空间,就是侵犯一个国家的主权。其次,网络主导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安全。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国际争斗中最常用、最危险的手段,不是军事武力,而是网络渗透和控制。某些国家凭借网络技术优势,可以掌握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绝密情报,可以瘫痪其通信网络、金融信息系统和军事指挥系统,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美国曾经用“震网”病毒摧毁伊朗的核设施,实施“棱镜”计划窃听别国情报。西方国家还多次利用互联网煽动东欧、北非的“颜色革命”。事实说明,网络主导权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掌控不了自己的信息网络,国家安全无从谈起。

    二、怎样过好互联网这一关?

    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在哪里,党管媒体就应该落实到哪里。过好互联网这一关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第一、构建“中央厨房”全媒体报道平台。2017年1月5日,刘奇葆同志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央厨房”就是融媒体中心。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中央厨房”是标配、是龙头工程,一定要建好用好。媒体深度融合,既不是“我吃掉你”“你吃掉我”,也不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简单地“相加”后的报、网、微、端各自为政。而是要相互放下架子、取长补短,真正实现从“相加”到“相融”,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平台、空间、技术、资本、人才等一切优质资源互利共享,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记者、编辑、主持人、制作人等角色自由切换,从而打造全新的媒体平台。

    第二、确立移动媒体优先这个发展战略。现在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我国移动新闻用户已超过6亿,占网民总数的70%以上。可以预见,随着5G、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不断演进,移动媒体必将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必须顺应移动化大趋势,强化移动优先意识,实施移动优先战略。推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移动媒体建设,形成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移动传播矩阵。移动新闻生产,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重点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打造与主流媒体品格和气质相一致的移动新闻精品。多提供短小精悍、鲜活快捷、“微言大义”的信息。要善于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等方式,推出更多微内容、微信息,方便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

    第三、改造策采编发流程,抓住深度融合关键。媒体融合既要貌合还要神交,既要连体还要连心。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必须重构策采编发网络、再造策采编发流程,有两个重要的改革突破口,一是要让网上宣传策划进入编稿流程,各编辑部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新媒体宣传产品的策划,加强部门交流;二是统筹采编力量,重塑内容总成、终端呈现流程,形成“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传播”的工作格局。

    第四、关注网络舆情态势,占领舆论高地。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传播的舆情反馈更加迅速快捷。要想有效掌控网络舆论导向,首先要有一支坚强有力、忠诚担当的网络舆情队伍。结合网络舆论态势,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合理安排选题,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开展大讨论,让真理越辩越明,让力量在思辨中汇集。其次要针对时事和事实,特别是社会敏感度高的事件,始终站在网民前沿,用全面、科学、正确的观点进行分析、研判,客观看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误,不偏激、不逾矩。同时,对于网络舆论要坚持做到及早防控、及早处置。深入研究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做好预案,防止将个别事件酝酿成为社会事件,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影响和伤害。

    第五、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强化技术创新。技术是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媒体亟待补齐的短板。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用最好、最新的技术提升采编能力,拓宽传播领域。一方面,要用好现有技术。充分运用数据抓取、云计算、数据库、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整合内容资源,提升数据存储挖掘利用能力;充分运用4G传输、流媒体传输、移动直播、无人机采集、全景拍摄等技术,获取充足信息,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和稳定性;充分运用虚拟现实、3D、H5等技术,丰富表现形式,增强信息呈现的质量和冲击力。另一方面,要研发新技术。在已经出现的“用户画像”、场景匹配、人工智能等技术基础上,研究适用于新闻领域的个性分析、即时推送、机器人写作等技术应用,抢占移动技术发展应用的先机。

    第六、强化全媒人才培养这个重要支撑。全媒传播需要全媒人才,媒体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要把全媒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有力举措,加快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全媒集团军。着力推动现有人员融合转型。要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人才使用通道,推动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到新媒体平台上去施展拳脚,开办原创栏目,培育品牌公号,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网红”。同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要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用人体制、优化人才环境。要研究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职级晋升制度、薪酬分配办法,吸引凝聚全媒体内容生产、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急需的高端人才。

    总之,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用好互联网,要过好互联网这一关,必须注重强化网络舆论的引导、监测、应对和管理,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着力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舆情监测首选查舆情:http://www.chayuqing.com